气医科研 首页 > 气医科研

【气功问答】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6/21 12:47:52  
                     气功问答

 

 气功: 气功是一种内炼(或者说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医、武(术)家对气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手段是调身、调息以及炼气。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气功是中华传统养生方法的精华之一。

 

健身气功:健身气功是气功的一个分枝,它是一种内炼(或者说是自我身心锻炼)的技能。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医、武(术)家对健身气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手段是调身、调息、调心以及炼气。较之气功其它分枝,运动量较大。其作用的侧重点在于强身健体。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之一。

 

 医疗气功:气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总结而成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方法。在古代有“导引”、“按跷”等称呼。医疗气功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气功主要通过身、心、息共调,精、气、神同练,从而达到精充、气足、神全,起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疗效。

 

 练功基本方法:调心、调息、调身(合称三调)是学练气功的基本方法。调身就是自觉的调整身体姿势或进行一定的动作,也称练行;调息是指自觉地意守呼吸或控制呼吸,以达到和气养身的目的;调心是指自觉地心理活动,通过意守达到入静养神的目的。

 

练功的基本要求:松静自然、动静结合、练养相兼、意气相依、准确灵活、循序渐进。医疗气功的功效:通过医疗气功的锻炼,对各种慢性病、老年病和某些疑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例如:顽固性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胃肠炎、溃疡病、便秘、肩周炎、颈腰椎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肾炎、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前列腺肥大、性功能减退、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青少年近视、青光眼、肿瘤等疾病。

 

哪些人不适宜学练气功? 有精神分裂症、癔病等精神性疾病患者,以及深昏迷、大出血、心脑肾衰竭等危重病人不宜气功锻炼,佩心脏起搏器者也不宜练功。另外,初学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以免出现偏差。

 

入静后常出现各种各样的感觉,是否正常,如何对待? 入静后,大脑皮层处于练气功特有的状态。常有头脑清晰、心情舒畅、精神安宁等轻快感;也有全身或某一部位发热、发凉、肌肉跳动、酸麻感;躯体变大或缩小,或轻盈飘渺等等。古人把练功入静后出现的感觉,总结为“十六触景象”,即: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九掉、十猗、十一冷、十二热、十三浮、十四沉、十五坚、十六软。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必恐惧慌乱,任其自然,保持心情镇定,继续按要领练功。但不要刻意追求这些感觉。

 

两种功法能否同时练? 两种功法不宜同时练。练气功应该形成良好的习惯,包括定时间、定功法等。一旦形成后不要轻易改变它。到规定时间经常练一种功法,人的机体内部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帮助练功者较快地安定下来,反之就会破坏这个条件反射,不和谐。另外,练功时会出现各种反应,同时练两种功法分不清哪种反应是属哪种功法产生的,也不容易掌握功夫的进度,易出偏差,且不易纠正。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 气功功法多种多样,有的侧重于形体锻炼,有的重点在调整呼吸,各种功法虽然都具有整体作用,但在生理效应上存有差异,因此必须根据练功者的具体情况,辨明病情,合理选择功法。高血压病人,其主要表现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心慌脉快、精神紧张、易激动等。患者应选择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功法,如放松功、松静功等。头痛头晕病人宜将意念活动或呼吸放在下元或足部,这样头部会产生轻快的感觉。胃肠道病人应多采用腹式呼吸、气贯丹田,这样可以直接对胃肠功能进行调整,获得好的效果。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要以练调整呼吸为主。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多选择强壮功、周天功、站桩功。癌症患者多选用郭林行功或内养功。性神经衰弱患者则多选用强壮功、铁裆功和反还功。体质孱弱者开始应练习内养功,它能迅速改善消化功能、增强体质。老年人可选择松静功、站桩功、强壮功等静功。

 

怎样做好“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练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正确地做好“含胸拔背”能使胸膈畅通、气机升降无阻,从而使气沉丹田。否则,无论是挺胸或凹胸(过含)都会使气浮于上而造成气阻胸膈、滞而不通,出现胸闷、心慌等感觉而致偏。初练气功者不是没有含胸,而是常常含胸过度。问题在于练功者想到“含胸拔背”就自然做成“含胸”的姿势,而不去做“挺胸”的姿势。所以临床上形成凹胸(过度含胸)者多,而挺胸者极少。有人提出“不挺胸就是含胸”、“下颌微收就是含胸”的见解。所谓“不挺胸即是含胸”,其一,当然是“不挺胸”,这首先杜绝了挺胸者;其二,只要做到了“不挺胸”,即是做好了“含胸”,这就不会使练功者一想到“含胸”这个词就去特意“含”这个胸了,杜绝了因此而造成的过度含胸的弊端。在这个基础上只要再做到悬顶和下颌微收,就自然形成了“含胸”,也就自然做好了拔背。

 

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是指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为中心的一定面积或体积而言。此处是人体之中央。中医认为气海穴是生气之源,人身真气从此而生。意守此处,可起到加强真气,协调脏腑、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等作用。怎样具体掌握意守下丹田呢?多种功法都要求形成腹式呼吸(即气贯丹田),每当呼吸时,思想集中于因呼吸而鼓的小腹鼓起和回缩,此便是意守下丹田了。这样意守,守之有物,有利于思想集中,较单一静守丹田更易掌握。

 

练习动功应注意什么? 按各种功法要求做到松静站立。松:就是要求全身各部位放松,放软。两眼平视(一般人喜欢看地面),百会顶天,坐胯松腰,气沉丹田。两手要求虚腋垂臂,手指松开微曲,虎叉要圆。静:要求思想集中,心安神静。面带微笑,有利于情绪松弛。气功讲究用意。意念活动是气功的基本特点。但用意不要重,要轻、淡。切忌追求气感,以免出偏。如追求“发放外气”,强求通“大小周天”,都易出偏。学功之初,不要交流气感,禁止追求气感。气感的产生,来源于内气的运行,经过一定的功法锻炼,就会调动内气运行,因此产生各种气感。气感的产生因功法、因人而异,而且在各次   练功中也不一样。所以决不能强求,违背它的客观规律。这是出偏的原因之一。练功中呼吸(调息)要自然,不能憋气,否则会产生头晕、头痛、胸闷、腹胀等不适。练功要持之以恒,要求定时定量。否则效果不好。有时练功治好了病,骤然停功,还可能复发。练功也不能过于疲劳。心急求速,日夜不停的多练,也会出问题。气功界有句术语叫“火候适度”,因此练功不能“过火”。

 

气功偏差:一般分为气机紊乱和精神情志障碍两大类。由于选功不当,要领不能掌握、或功中受惊以及自身心理精神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所引起的一种病症。  

 

气功偏差的预防练功者必须在有经验的教功老师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练功,练气功要讲究科学、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切忌迷信。要掌握气功锻炼的要领,做到松静自然、呼吸绵绵、意念平和、切忌盲目乱用意念,以意引气。要安排好练功环境,避免练功时受到惊扰。

(转载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网站)

 

打印此页】  【关闭